唉,低組耳機真可憐
很多低組耳機明明很需要耳擴的說
數據會列出來必定有其參考價值,沒有廠商會列出一個有列跟沒列一樣的數據出來還印在包裝上給人看
(當然,你可以選擇性的忽略他,就像是很多愛吃甜食又怕胖的人在吃甜食的時候會選擇性的忽略外包裝上印的「熱量標示」
)
響應頻率理論上就是這副耳機在一定的衰減程度內所能夠達到的頻率範圍,不過這個數字會有個問題,就是「到底要衰減到多低才算截止」
以HD 800為例子,他就有跟你說「14 – 44100 Hz (- 3 dB)」,即他跟你承諾他的耳機響應頻率以一個頻率為基點(通常是他用來測效率的那個頻率點為0dB),直到他的音量衰減-3dB為止他的頻寬
有些廠商會寫說他們是用什麼公定標準測的(比如說IEC xxxxx-x),或著是有些廠商會跟你說他是-xdB點的測值。但有些廠商會寫得很誇張,參考標準完全不知道在哪(雜牌的最明顯了
),這時候這項數據就沒有參考的價值了。
最大承受功率就是你的耳機他最大能承受的功率,廠商保證在這個功率以下耳機不會受損,但是這邊又有個問題,就是這個數字標示的是「瞬間」抑或「持續一段時間」的數字
就跟喇叭的PMPO/RMS的問題一樣,他關係到的是你到底可以開到多大聲耳機不會掛掉或是內傷,通常標示得很誇張(像是1500mW)的這種通常都是瞬間承受功率,而像是Tesla 1的300mW承受功率官方就有說他是可以持續一段時間而耳機不會受損,不過耳擴輸出給耳機的功率要測量只有一個方法:在耳機跟耳擴之間串個電流表,在耳機單體兩側並聯電壓表,這兩個數字相乘就是耳機收到的功率了(大略值,畢竟電流表也有內阻的),所以一般建議聽耳機不要太大聲就可以保護您的耳機長長久久。特別注意是動鐵耳道的承受功率通常都不高,配戴時因為耳道效率通常很高所以不太會用超過他的承受功率,不過請記得插耳道之前「千萬、一定」得把音量規零,插上耳機之後在配代,一方面可以保護耳機,另一方面可以保護耳朵
感度就是耳機在一定的定額電壓or功率下他可以發出多大的聲音,又稱效率,當然感度越高他能發出的聲音就越大,所需要推到適合聆聽音量的功率也越少
不過這邊又有一個該注意的地方,他的效率到底是以1mW來計算還是1V來計算?這也會導致天差地遠的結果,我們舉個例子吧:
假設某耳機跟你說他在1V時效率90dB,已知他阻抗32Ohm,那該耳機在1mW時他大概只能發出75dB左右
阻抗這部份個人認為必須依據場合選用,舉個例子:
Beyer DT990 ED有三個阻抗版本:32Ohm/250Ohm/600Ohm,基本上這三個版本除了阻抗以外剩下均同
那我們就分看看這三個阻抗在1mW下所需的電壓吧:32Ohm大約為178.885mV,250Ohm大約為500mV,600Ohm則約為774.597mV
這時候就可以知道32Ohm所需要的電壓比較低,而阻抗越高所需要的電壓越高
這會影響什麼呢?比如說:我們知道某隨身裝置的最大輸出功率為30mW@16Ohm,假設我們都只需要96dB即可滿足聆聽需求
那我們出門時該帶哪個版本餘裕比較多呢?根據歐姆定律,我們知道30mW@16Ohm會產生692.82mV的電壓、43.301mA的電流
那在32Ohm時,因為電壓被限制在692.82mV的關係,所以出力剩下15mW,最大音壓為105dB
在250Ohm時,因為同樣的電壓限制,所以出力剩下1.92mW,最大音壓只剩98.833dB
在600Ohm時,因為同樣的電壓限制下,出力剩下0.8mW,最大音壓只剩95dB摟,根本不夠聆聽
以上囉唆這麼多,基本上看過就好,另如有任何地方有誤,還請各位前輩不吝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