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各位對於電腦用數位輸出給予一點意見

家用音響系統, 訊源、音響、家庭劇院、音響觀念等音響系統討論專區。

文章iDemon 發表於 週四 2月 21, 2008 5:06 pm

beachboy7689 寫:線材如果真的很優秀,換了應該會馬上感受出其差異不是?或者是一些器材,如果如論述上說的那"差很多",這樣應該是 各聽一次or兩次,就可以明顯感受出,如果無法明確感受出,或者是根本差不多,那買"高檔"器材或線材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嗎?

當然,如果是買爽度、一種感覺、或者是接近藝術品的作工,那小弟自是另當別論了 :P

一點小意見 :)


我認為先試想想實際的感受吧

除非聲音響度落差太大
現實環境中,我們可以輕易地從一群相互交談的人中,選擇只聽其中一個人的聲音
但是我們卻很難在揚聲系統中輕易取得同樣感受
通常只要主唱身後多認出一把琴、多認出一個人,就可以興奮個老半天… :mad:
更不用提什麼四弦聯奏、八音起揚

這種人耳特有的能力也有個名詞,稱為 Cocktail Party Effect
到現在也沒有什麼確切的理論可以解釋
iDemon
SR40
SR40
 
文章: 35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4, 2005 6:55 pm

文章kuo53067 發表於 週四 2月 21, 2008 8:16 pm

亂入一下

突然想到
同樣的樂器、同樣的材質、同樣的架構
為什麼一樣會造成音色上很大的差異呢?

我是沒學過什麼高深的理論啦 :aa:
不過接觸到的部份通常都將條件定的非常理想化
實際生活中真的能那麼理想嗎 :roll:
頭像
kuo53067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14, 2007 6:16 pm

文章郭修齊 發表於 週五 2月 22, 2008 12:58 am

weiliya 寫:
郭修齊 寫:儲存在cd裡的數位資料,
請問是一格一格的分割過的資料,還是連續不間斷的資料呢?

是一格一格的資料,你可以想如果你要燒一個資料光碟
沒有必要作成連續不間斷的資料,且這也失去數位系統的意義
恕刪...

我提這個的原因是,
是不是我們聽到的失真,
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是將類比訊號切割成數位訊號的格子不夠小呢?
好比說我們用1平方毫米的方塊來切割一片三角板,
沒出現板子的記成0,有出現板子的記成1,
那在斜邊上一定會有些方塊內部是有一部分板子也有空白的,
那該怎麼算,算0還是算1?不管是算0還是算1,其實都失真了,
因為A/D時的解析力不夠吧,
當我們用1平方奈米的格子來切割時,
那種失真的感覺就會小很多,雖然還是無法完全復原.

也就是說A/D時的解析能力決定了cd中的資訊有多接近原本的東西,
然後D/A的解析能力是決定你出來的東西有多接近cd中儲存的資料.
也就是有兩次的失真存在.

我想到的最直接的例子是cd與dvd,
同一部影片,在超級精良的顯示器(就是撇除顯示器的失真)上播放,
DVD應該會比cd來得好看,先別說解碼方式的問題,
光是每一秒鐘的資料量,dvd就遠超過cd了,
現在的藍光DVD就更可怕了,
當我們用更大的容量來儲存一個單位的資料時,
就好比我們用更小的格子去切割那塊三角板,
切的越細,失真越小,重新組合時就更接近真實的板子,
不過切的再怎樣細,也不會比沒切過的來得真 :)

我對這方面完全不懂,只是看微積分時突然想到問問而已 :ale:
K601,ESW9
當樂曲被記載下來的那一刻起,樂曲就此成為祂自己的主人.
頭像
郭修齊
SR60
SR60
 
文章: 59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0, 2005 4:15 pm
來自: 白色世界

文章weiliya 發表於 週五 2月 22, 2008 1:42 am

郭修齊 寫:當我們用更大的容量來儲存一個單位的資料時,
就好比我們用更小的格子去切割那塊三角板,
切的越細,失真越小,重新組合時就更接近真實的板子,
不過切的再怎樣細,也不會比沒切過的來得真 :)

我對這方面完全不懂,只是看微積分時突然想到問問而已 :ale:

你的懷疑是沒有錯的,CD提供的量化的訊雜比沒有特別處理的話大概可以看成是96db左右
精確的來看的話是10log((2^16)^2) + C (C好像是4.7)
如果我們使用24bit的話有以提高(24-16)*6
也就是到達144db,數字上好像蠻嚇人的
但是如果考慮人耳對訊雜比的靈敏度來說可能沒想像中的那樣好
但到底多少的訊雜是足夠的,這不是我的專業
人耳對訊號在時間上的改變的靈敏度似乎比較強

這問題比較像是影像輸出是RGB ( 8,8,8 )
變成是RGB( 10,10,10 )的結果
市面上是有10BIT的螢幕不過我是沒看過

提高解析度就有如提高取樣頻率
OVERSAMPLE要說清楚有點難
有很多數學,我也不知如何轉成白話
如果你是直接對原訊號提高取樣的話
量化雜訊會平均分佈在所有的頻率上
所以提高N倍的話會讓SNR增加10 logN
且訊號的距離也會增大(我認為這才是主要的好處)
這牽扯到頻譜跟傅利葉還有取樣定理,
如果是相關科系大三如果修訊號處理和dsp的話你就會了解了
假設取樣頻率為NF結果取樣後在頻譜上..., -NF, 0, NF, 2NF, ...的位置會出現跟原訊號一樣的頻譜
所以訊號離的比較遠在重建時比較簡單

所以我想那些數位規格上的高取樣率不是真的要收錄那些高頻
是為了數位重建上能夠更容易重建(DA的工作)
理論上Nyquist告訴我們只要兩倍頻寬就可以重建
但是代價是要有一個理想的低通濾波器
理想的低通濾波器在自然界並不存在(你必須要有無限多的tap)
如果你濾不去的話,高頻會第一個被受害造成訊號alias
對於好事,人們常常說的太多
以不應用的方式,說了應該說的話
頭像
weiliya
SR40
SR40
 
文章: 20
註冊時間: 週一 5月 13, 2002 1:17 pm
來自: 苗栗縣公館鄉

Re:

文章pcvhaha 發表於 週日 1月 18, 2009 2:28 pm

beachboy7689 寫:
iDemon 寫:
class6 寫:也許是搭配的問題.
二者走向差異頗大.
系統是用座機調出來的.
接了音效卡就會覺得不好聽.......... :aa:


搭配是很重要,但 E-MU 系列頗重的數位聲感我覺得是沒解
除非犧牲透明感打把聲音打糊 :x


滿想知道所謂的"數位聲" 是什麼呢?!
本身也是 EMU 系列的用家 :)


1212M和RME 9632數位比 1212聲底薄.冷 層次不豐富 動態也差點 有者一段差距 1212M細節表現倒是還不錯

所以薄.冷大概就成了大家所謂的"數位聲"吧
pcvhaha
SR40
SR40
 
文章: 21
註冊時間: 週六 1月 18, 2003 10:58 pm
來自: 台北

Re: 請各位對於電腦用數位輸出給予一點意見

文章foo 發表於 週日 1月 18, 2009 8:17 pm

最近看一些錄音論壇
還有玩玩 vista debug的經驗
發現音樂是real time process
delay 越低越好
其他處理程序都會造成影響
儘量能關到越少越好
這可能也說明了為何未壓縮的WAv較好聲

另外程式會有錯誤,似乎是記憶體出錯
vista還會報告每秒的出錯數量
似乎寫程式的功力也有關係
出錯多的就那幾個
頭像
foo
SR40
SR40
 
文章: 2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9, 2002 8:20 pm
來自: 台北

上一頁

回到 音響系統討論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49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