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下前面的buffer調整小, 撥放器音質會變好的說法
提出這個觀念的人的觀念, 小弟感覺應該他是很單純的希望 "數位檔案不要經過太多層的關卡就能夠 output"
解釋一下小弟的個人理解
原本的流程為:
HDD --> memory(buffer) --> processor --> sound card or DAC --> output
很明顯提出這個觀念的仁兄, 可能有一點computer architecture的概念(至少他知道 buffer 這個東西)
但其他的觀念就欠佳了
他覺得 memory 這一層關卡如果能過跳過的話, 就能夠更加的無損音質(典型的 analog 思考方式)
所以他希望變成這樣的流程:
HDD --> processor --> sound card or DAC --> output
但他完全沒有考慮 HDD 的 seek time 和 r/w 時間, 和 memory 的 r/w latency 相比是多麼的緩慢, 多麼的沒有效率(就算是 SSD 也一樣)
數位檔案當然要在 buffer 越大的情況下播放才約有效率啊
memory(buffer) 很少, 撥放器只好不斷的呼叫檔案
所以小小的 memory(buffer) 就一直很愚蠢的被 clear 再填滿, 然後無辜的 HDD 就不斷地揮動磁臂去 seek file
然後你會發現明明就是播放音樂這種小事, 整台電腦卻可能會有點噸噸的, 為什麼?
因為 seek file 這件事情雖然是一個 I/O bound 的任務(不太吃CPU), 但是撥放器會卡住 cpu 的 scheduler (因為它不斷的要下一段音樂)
cpu 被卡住了之後, 整個系統就會卡卡的
這件事情就跟你以前從光碟複製檔案到硬碟的時候, 操作會覺得系統變得噸噸的一樣啦